東臨滄海,西望太行,南接嵩岳,北枕燕山,壬寅之春,冬奧星光璀璨將寰宇目光聚焦于北京、聚焦于京津冀廣袤大地。
八年前,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高瞻遠矚的戰略謀劃、統籌協調的系統思維、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懷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將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
這一三地發展的“藍圖”,讓京津冀三地上下同心、備受鼓舞,一項項“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創新措施、一個個攜手共贏的發展項目,日漸密織的交通網絡、便利快捷的公共服務體系,再加上碧水藍天的生態底色,讓京津冀這張波瀾壯闊的發展長卷愈發地色彩斑斕。
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下好協同發展的“一盤棋”,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需要三地“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合作共贏”,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天津被賦予“一基地三區”的功能定位。
八年來,天津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加快重大項目建設、深入推進智能制造、不斷優化產業布局,擦亮了“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金字招牌,集中攻堅信創、高端裝備等12條產業鏈,實現服務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等重點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不斷壯大生物醫藥、信息安全等先進制造業集群。截至2021年,天津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高技術企業(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26.1%、15.5%。
八年來,為建設“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天津港朝著世界一流智慧綠色港口建設加力推進,港口基礎設施不斷提升,集疏運體系不斷優化,“船邊直提”“抵港直裝”等航運服務新生態加快形成,海鐵聯運量突破100萬標準箱,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投產運營,集裝箱吞吐量突破2000萬標準箱。濱海國際機場三期改擴建工程獲批建設,天津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入選“十四五”首批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
八年來,金融業已成為天津重要支柱產業,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建設全面展開。海河產業基金累計簽署46支母基金合伙協議,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投資基金設立運行。商業保理公司資產總額、發放保理融資款余額居全國第一,飛機、國際航運船舶、海工平臺的租賃和處置業務規模占全國總量的80%以上,成為全球第二大飛機租賃聚集區。深圳交易所天津基地、中國農業銀行全球反洗錢中心(天津)、國內首筆跨境人民幣保理業務等正式落地。
八年來,天津改革開放先行區建設取得重要成果,率先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方案獲國務院批復同意,京津兩市聯合實施第8批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的創新措施。17家市屬企業完成集團層面混改,帶動792家二級及以下企業引入市場化機制。天津出口加工區、天津保稅物流園區、天津東疆保稅港區轉型升級為綜合保稅區,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創新步伐加快,截至2021年8月,天津自貿試驗區累計實施487項制度創新措施,38項試點經驗案例在全國復制推廣。
勠力同心,奮楫篤行,京津冀三地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天津緊抓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一“牛鼻子”,全力譜好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京津“雙城記”,積極對接北京在人才、信息、技術、資本等優勢資源要素,躬身取經、真情引才,領導干部登門拜訪、禮遇賢才,招商團隊推介資源、問需問計,大院大所、大項目好項目紛紛落戶津門。
從一紙協議到3000家企業,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用8年的時間,從“零”到注冊資本金超過1400億元,中國(濱海)國家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百度(濱海)創新中心、京東(濱海)云創空間等相繼落戶,園區實現了創新協同、產業協同、資源協同、人才協同和配套協同。
科芯(天津)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作為首批遷移企業之一落戶到天津濱海-中關村,有了試驗示范基地這個“空間”,這家研發智慧農業系統的企業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2019年3月公司總部遷到了天津,2021年公司的產值就達到了1200萬元,公司總經理胡建龍也和妻兒一起,通過“海河英才”計劃落戶到了天津,成為了“新天津人”。
武清區緊鄰北京通州、河北廊坊,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縮影”。武清區委副書記、區長倪斌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武清面臨的最重大、最現實、最難得、最緊迫的歷史機遇。
四個“最”字,如戰鼓催征,時不我待,瞄準“生物谷”、“智谷”、央企國企二三級總部、高新技術和科技型企業、教育醫療優質項目、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武清吸引鐵科院、北交控、金匙醫學、諾禾致源、嘉林藥業等北京資源落戶武清,今年,該區還將新增100家以上的北京優質企業,打造京濱工業園、高村科技創新園等京津冀協同發展示范園區,強化區域產業協同,引導高端資源加速集聚,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當好先鋒猛將、唱響重頭戲。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為做好京津冀協同發展,天津主動作為,傾力支持河北省發展建設。在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上,2021年,天津港服務雄安新區綠色通道運輸業務完成超1.1萬標準箱。天津一中雄安校區、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雄安培訓基地加快建設,天津市組織了四批醫療隊,派駐雄安新區開展醫療衛生事業幫扶。而雄安新區容東片區安居工程、雄安市民中心、京雄高鐵站、京雄高速、雄安商務服務中心等項目都用上了靜海區生產的裝配式建筑構件。
魚漁兼授、智志雙扶,自2016年中央明確天津市對口幫扶河北省承德市以來,天津高標準推進“1+4”框架協議,累計投入市、區、鄉鎮三級財政援助資金16.52億元,實施幫扶項目415個;選派幫扶干部人才382人次;引進產業合作企業41家,幫助17.1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增收。打造出“生態小灤河”“百萬只肉羊基地”“水培蔬菜”“幽谷稻米”“承德應用技術職業學院”等一批品牌項目,助推天津市對口幫扶承德貧困縣(市)全部提前摘帽。
千古百業興,先行在交通,作為京津冀一體化先行領域,天津加快與京冀高密度路網對接,鐵路干線、城際鐵路、市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的“四網融合”,初步形成了“軌道上的京津冀”,津保鐵路、京津城際延長線等建成通車,京臺、京秦高速天津段、津圍公路北二線建成通車,津石高速天津東段正式通車,天津港區域與雄安新區便捷的高速通道徹底打通。而10萬京津雙城通勤的上班族,更是從交通發展上,感受到了協同發展的便利,如今,京津城際列車實現“公交化”班次,高鐵天津南站至北京南站實現“預約+直刷”乘車模式,京津兩市地鐵APP支付實現互認,京津冀交通“一卡通”覆蓋全部公交和地鐵運營線路。
1-2個小時的交通圈、0.5-1小時的通勤圈。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建筑院總建筑師盧瑛作為設計者和受益者表示:“軌道上的京津冀讓空間上的‘一體化’變為時間的‘同城化’”。而2022年,這種“同城化”的感受將進一步提升,京濱、京唐鐵路今年年底即將建成,打通了京津之間第三條高鐵通道,實現了北京、寶坻和唐山地區的互通互聯,“通武廊”的市域郊鐵路建設也進入了實質執行階段,建設進程按下“快進鍵”。
八年來,京津冀協同發展從簡單的“來來往往”,到政務服務一體化進一步向縱深改革,三地政務服務事項實現“同事同標”,醫療器械經銷商、藥店、超市(便利店)、餐飲店、書店、健身房、門診部、民辦幼兒園、道路貨運公司、道路客運公司等10個行業,京津實現“一企一證”場景統一。京津兩地推進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建成“京津冀+雄安(3+1)”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平臺,社會保障、準營準辦、住房保障等領域的119個事項實現了線上辦理。
而“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想,需要的不僅是解放思想,還有在動“錢袋子”時的格局放開,如今,京津冀在稅收方面,推出了“一統三互”(統一的納稅服務平臺、資質互認、征管互助和信息互通)、簡化納稅人跨省(市)遷移手續、企業遷入地和遷出地三大稅種稅收收入五五分成、跨區域稅收風險管理協作等政策措施,解決三地稅收征管中的難點堵點。
為企服務的便利化,讓企業感受到了協同發展的“幸福感”,而公共服務一體化,讓協同發展成果惠及了廣大人民群眾。2021年11月,京津冀地區身份證首次實現可“跨省通辦”,長期在津工作、學習、居住的北京市通州區、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開發區戶籍人員,可在天津市武清區試點窗口申請辦理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在京冀工作、學習、居住的天津市武清區戶籍人員,可在京冀試點窗口申請辦理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而隨著試點范圍的擴展,三地居民為辦身份證往返奔波的時間可以省下了。
不僅如此,天津還把“民生決定目的”理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地合作成立智慧教育示范區北方聯盟,天津師范大學與北京師范大學簽約共建2個協同創新中心。天津9家三級甲等??漆t院與河北省40多家醫院和北京市5家醫院分別建立醫學合作聯盟,京津冀異地就醫醫保門診聯網直接結算覆蓋全市各級各類醫院1013家,本市有住院結算的382家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全部開通了異地就醫結算。出臺放寬京冀執業醫師護士來津注冊工作的意見,開展“通武廊”醫療衛生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在助力人才流動方面,京津冀實現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資格互認,高端外國人才辦理來華就業手續和審查結果互認。
日漸完善的公共服務共建共享體系,方便了京津冀三地市民的生活,然而,將來生活的最高標準是生態好,是藍天、碧水、綠樹,藍綠交織。八年來,天津與京冀兩地生態環境部門建立健全協同機制,在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流域水污染協同治理、危險廢物聯防聯控聯治、環境執法聯動、法規標準協同等方面,深入對接聯系,天津的PM2.5平均濃度從2014年的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9微克/立方米。斷流26年的永定河干流在2021年實現全線通水?!?71”生態工程全面融入京津冀區域生態環境體系,綠色生態屏障一級管控區內林地面積達到18.6萬畝,林木綠化覆蓋率接近25%,藍綠空間占比提升到65%,“生態屏障、津沽綠谷”的景觀初步顯現。
八年來,天津發揮首都“護城河”作用,在疫情聯防聯控、首都重大活動保障方面,彰顯天津的擔當作為,在疫情信息互通、人員有序流動、防疫物資互濟互幫、區域產業鏈配套企業和重點項目復工復產、交界地區防控等10個方面,與京冀協同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冬奧會保障方面,薊州國家冰上項目訓練基地作為北京冬奧組委8個閉環管理的基地之一,全力服務保障國家隊備戰北京冬奧會, 250余批、600多個集裝箱的冬奧物資從天津口岸入境。
八載耕耘見證成就,繼往開來譜寫新篇,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天津的政治之責、發展之要,未來圍繞“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天津將在同城化差異化發展處增進協同、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加快把戰略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與京冀攜手“一起向未來”。